生物多樣性介紹(二)「小生物棲地」跟「植物多樣性」

★小生物棲地

綠建築評估手冊中所指的生物棲地,並非單指那些我們一般認知上所謂的明星型動物的棲地,而是泛指一切由微生物至高級動物所構成的生活基盤環境,簡單來說就是「具備某種特定環境條件,可讓某些生物群集而賴以生存的區域」。

在「小生物棲地」的評估項目中,將綠地中是否能保有水域生物棲地、綠地生物棲地、多孔隙生物棲地等或多樣化之小生物棲地做為主要的鼓勵項目。

所謂「水域生物棲地」的設計,就是希望改變過去以鋼筋水泥作為防洪治水之工法,盡量保留溪流、埤塘或水池的天然護岸,甚至能在水中創造生態植生島嶼。「綠地生物棲地」是以創造被隔離、少人為干擾的多層次、高密度的生蓋密林區,或是當地原生雜草、野花、小灌木叢生的自然灌木綠地提供野鳥與野生路行小生物的棲地。

「多孔隙生物棲地」是以多孔矽材料堆砌,並有植生攀附的生態邊坡、圍牆或透空綠籬,或是在圍牆隱蔽綠地中堆置枯木、亂石、瓦礫的生態小丘,以人為力量輔佐建立高度濃縮的小生物世界。

★植物多樣性

主要在培育植物物種、氣候、空間之間的多樣性,創造多樣化生物棲地的條件。「少物種大量栽培」的作法除了降低植物族群的穩定性,也容易造成野生原種生物快速的消失。「少物種大量栽培」型的景觀環境一旦發生蟲害或異常氣候時,植物就會變得毫無抵抗能力,甚至導致全體死亡因此植物多樣性設計首重植物的「歧異度」設計

另外,「原生或誘鳥誘蝶植物採用比例」跟「複層綠化」都是「植物多樣性」設計的重點項目。

原生植物除了擁有珍貴的遺傳基因,同時誘鳥誘蝶植物可提供生物充足的覓食環境,不僅是最適合當地自然條件的種類,而且在演化過程中,亦與當地的各種生物,大至走獸,小至土壤中有機微生物,形成生物鏈中共生共榮的有利關係。

「複層綠化」的目的在建立穩定的植群社會,塑造能自我調適的生態系,使綠地具有更高的涵養水源、淨空空氣、調節氣候、隱蔽、美觀及提供生物棲地等功能。

《補充資料》

中華民國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出版的「應用於綠建築設計之台灣原生植物圖鑑」

 

發表留言